基于SEED平台报告的教学优化策略
作者姓名:行璐,李瑾,付静
作者单位:西安市莲湖区青年路小学
【摘要】笔者所在学校参与了教育部组织的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发展 2022-2023 年度测评。基于对SEED平台报告数据的分析,学校看到了教育教学的成效及优势,同时也发现学生综合素质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为赋能每一个学生高质量发展,学校在实践中找到了从革新课堂教学、强化阅读评价、推进科学教育加法三个优化教学的策略,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效。
【关键词】基于SEED平台报告;教学优化;策略;高质量发展
当今教育领域,数据驱动的决策日益重要。SEED 平台所提供的报告,恰是教学数据的宝库。它们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为我们揭示了教学中的潜在问题与机遇。本文旨在基于这些宝贵的 SEED 平台报告,深入剖析并探寻有效的教学优化策略。
一、分析数据,寻找方向
(一)对比分析,明确优势
根据全国参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各“试点”区域所有学生的测评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状况属于综合发展卓越型,各项指标优良,学校的教育教学及学生的综合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与全国同类型学校综合素质各维度的平均分、 均衡指数对比,“自主发展”“文化修养”“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均高于全国同类型学校平均分;与全国同类型学校“五育”各维度的平均分对比, “思想品德”“认知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5 个维度也高于全国同类型学校平均分。
从学校与本区域综合素质各指标平均分横向对比的角度,学校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问题解决与创新”“人文与审美”“语言与沟通”“科技与应用”“公民道德”“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10 个指标高于本区域同类型学校平均分;从均衡发展的角度,学校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人文与审美”“公民道德”“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7个指标的均衡指数以绝对优势高于本区域同类型学校平均分。
(二)透过数据,发现问题
透过教育教学优势,从数据中学校更是发现了教学中有待优化的部分。在10项指标中,“问题解决与创新”“语言与沟通”“科技与应用”这三项指标的均衡指数低于本区域同类型学校,表明在这些指标上学生群体能力水平的差异高于本区域的同类型学校。
“问题解决与创新”:在这个指标中,三年级、五年级的均衡指数为65.9、68.3,低于本区域同类型学校的66.3、68.6,说明学生个体在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辩证地分析问题并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能力,有较大的差异。
“语言与沟通”:这一指标呈现三年级、六年级语言表达能力A级(较好),四年级、五年级A+级(优秀)学生数量低于本区域同类型学校。采用“全局阅读策略”的学生比例最多,并且采用“问题解决策略”的比例随年级的上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说明学生随着年级的上升课程增多、学业任务加重,在阅读上投入的深度思考时间减少,从而影响问题解决策略的运用。
“科技与应用”:此项四五六年级均衡指数依次为71.3、66.9、62.5,低于本区域同类型学校的71.4、67.8、67.1。这表明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实施策略,优化教学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教育的使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更是重任,因此学校直面在“问题解决与创新”“语言与沟通”“科技与应用”三项指标中学生发展均衡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制定并实施了革新课堂教学、强化阅读评价、推进科学教育加法三个优化教学的策略。
(一)革新课堂教学,助推综合素养增强。
1.青本课堂“四突出”,面向全体促成长。课堂是发展学生的主阵地。聚焦进一步提升学生理解表达、问题解决、创新实践能力的目标,学校围绕学生本位、生长本位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青本课堂教学模式,提倡课堂教学做到“四突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均参与到学习中,有充分的学习空间和时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突出过程方法: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注重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实践。
突出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习力。
突出对话互动:有意识的引导、培养学生有交锋、有交流的对话式互动,以对话促进学生思维的培养,以对话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以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素养的积淀。
突出质疑思辨:课堂实践中要让学生在学习思考、质疑思辨、梳理论证的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获得新知,提升思维,形成能力。
此外,在“青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优势,构建了“三步七化”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现预学反馈精准化、情境创设多样化、探究学习深入化、检测评价及时化、交互方式丰富化、作业助学多元化、微课辅学效能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有进步和成长。
2.“青越”作业立体架构,关注差异助发展。结构化、主题化、整合化、项目化的“青越”作业体系,聚焦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能力素养培育,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形成纵横两线交织融合的立体的构架,使每一位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都能超越自我,不断成长。纵线以时间为序,通过日、周、小长假、寒暑假,将学生的学习时间贯通起来,形成一个长短结合、张弛有度的纵循环,即日作业结构化,分为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挑战性作业三个层次,单元作业系统化、长周期作业主题化、项目化。横线立足第一课堂,打通课内外,实现空间贯通,相互照应,互为补充,形成四大类七类型:习惯养成型、生活体验型、表达交流型、实践探究型、方法探索型、思维创造型、分析评价型。
3.跨学科学习两同步,学科融通提素养。跨学科学习有助于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知识的整合与应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跨学科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采取“大跨小跨同步走”的策略,在推进跨学科的实践中,不断收获学生看得见的成长。
“小跨”即为各学科站在学科本位的角度上,链接生活情境,主动将学科知识、技能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开展小范围的实践探究活动。如语文学科的“探寻汉字之美”、数学学科的“校园绿化面积的测量与规划”、英语学科的“My Favorite Food(我最喜欢的食物)”、科学学科的“探秘月亮的‘表情秀’”、美术学科的“解锁树叶的N种玩法”等。
“大跨”即打破学科和年级的界限,开展主题式、项目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中进行探索和实践。如“蔷薇之光”心理文化节,以青蓝课程为依托,结合新课标增加的主题式学习相关要求,各学科教师围绕校园中的蔷薇,结合教材中相关知识点,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核心驱动问题巧妙链接学生学习与生活,设计“五光十色”课程,开展阅读、观察、梳理、体验、记录、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多学科实践体验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和综合素养。“‘麦草新生’:华山新麦草的种植探索”“雪糕新品策划”项目式学习、“我们的节日”系列节日主题课程,将各科知识技能与生活链接,在真实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人文素养、创新意识。
(二)强化阅读评价,赋能语言素养提升
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取决于表达的兴趣意愿、语言的积累沉淀,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途径是阅读评价。学校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互联网+阅读”新模式,大力推进校园智慧阅读体系建设,构建层级分明的智慧阅读生态系统,实现课内课外阅读一体化、线上线下混合式阅读全覆盖、智慧评价全跟踪,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品质及素养。
1.评价作指向标,让学生“爱读书”。建立阅读评价机制,用晋级的形式来促进学生对阅读的重视。根据各年级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制定晋级标准。一级阅读小书生、二级阅读小学士、三级阅读小硕士、四级阅读小博士四个等次,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内驱力,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为表达奠定基础,从而营造浓浓的书香校园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及综合素养。
2.评价作牵引力,让学生“乐读书”。一是采用多元互动评价,激发阅读兴趣。在班级阅读空间中,学生可以采取文字、语音等方式,分享表达阅读感受、评价图书,讨论阅读中的疑惑和心得,互相推荐书目,从而提升阅读效果。教师通过查看统计数据、读书交流情况,便可掌握学生的阅读态度、能力,及时给予指导与鼓励,激发阅读兴趣和阅读自觉,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喜悦,体会成功的快乐。家长通过班级阅读空间,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带动家长营造浓厚的家庭阅读氛围。
二是搭建成果展示平台,挖掘阅读潜力。依托每季的青竹简•读书月,以年段为单位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节展示活动,有低年级的讲故事比赛、歌谣创编,有中年级的图书漂流、快乐赛诗会,有高年级的课本剧表演、辩论赛、好书推荐演讲比赛等活动。读书月活动期间,充分发挥星阅读平台的交流、评价的功能,以读后感、创意读书推荐卡、读书单等静态作品,演讲、表演等动态成果相结合的方式,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将读书的所读所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展示出来。同时让学生从读者的视角,与老师、家长一起在线欣赏、评价他人的阅读成果,在评价中促进认知及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提升。
3.评价作脚手架,让学生“慧读书”。发挥学校阅读平台的过程性数据分析、可视化结果的优势,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阅读水平,直击阅读的盲点、堵点,让阅读向更深更广处漫溯,让学生“慧读书”。学生完成推荐书单中的纸质书阅读,便可在线上完成测评。系统从字词掌握、信息提取、归纳推理、欣赏共情、想象拓展、反思评价六个维度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评价,自动计算测评成绩,全面分析学生阅读情况,为每位学生制定多维度阅读情况分析报告,并为每位学生提供阅读能力成长解决方案。针对学生群体“阅读解决策略”运用意识及能力有待提升的问题,通过阅读推进课、分享课,将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紧密结合,并设计阅读策略单,开展读书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欣赏共情,想象拓展,深度追问,反思评价,在互相交流和学习中,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学生在各级各类读书活动、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中取得佳绩,屡次代表莲湖区参加西安市规范汉字书写大赛、成语诗词大赛获得殊荣,主题朗诵《木兰辞》在第五届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诵读中国比赛中荣获国家级三等奖。
(三)推进科学教育加法,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通过“科学+”“科技+”“互联网+”的“三加”模式,赋能科学教育,让每个学生参与到科学活动的体验感悟中来,爱上科学思考,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能力。
1.“科学+”开启科普教育新模式。学校将科技节、科技挑战赛、科普大讲堂”作为科普教育活动的主轴,以“国家珍稀植物华山新麦草种植实践”“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昆虫学科普大讲堂”“等作为科普教育活动重点内容。建立小小科学家的评选机制,将研究员——小小科学家的进阶成长成为学生们的成长目标之一,让科学梦与中国梦相互交融,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将国家课程小学科学的校本化有效实施,落实到每学期的科技挑战赛中,并通过全国科普日等活动在全校开展展评。
2.“科技+”跨学科融合发展学生科学创意。解放学生的创造力,让科技教育走出书本。学校充分发挥课程的吸引力让学生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来,开设了博物课程、3D打印、趣味编程,鲁班工坊、奇趣实验、机器人、航模等课程,作为科技教育的实施途径。融入stem教育理念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筑梦大雁塔”、“A4纸巧变千斤顶”等科技挑战赛,让学生在做中学观察、活思维、能探究、爱表达、会迁移、能解惑、有创意。从融通学生生活经验视角,对科学教材内容进行深掘和拓展,设计和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我和国宝交朋友”——华山新麦草种植、“思源情”节水行动、雪糕新品研发等课程,打破时空、课内外壁垒,将科学、数学、语文、劳动及其他学科有机融合,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成为学生科技创意的源泉。近几年,参与科技类竞赛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多,获奖人数占总人数比例逐年攀升,尤其是在各级各类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中屡获特等奖、一等奖。
3.“互联网+”帮助师生联通科学世界。将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真实世界相联通,依托学校公众号视频号、“观物教育工作坊”公众号或其他新媒体形式开展泛在式科学学习,先后发布观物见趣家庭小实验系列课程、科普知识听读类课程,浏览人次累计超万余次。通过学校公众号组织学生报名参加“张衡”杯学生实验技能大赛,将小学阶段的重点实验技能进行“讲做整合”,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凭借学校智慧课堂云平台,实施月相观察、植物种植、动物养殖等长周期打卡作业、“筑梦青园——我心中的校园”课题研究、家庭趣味小实验等活动的展示交流,更是在全校上下创设科技创新与网络互联互通的真实实践氛围。
三、着眼长远,持续优化
未来,学校将继续依托 SEED 平台,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优化教学策略。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推进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打造高效、和谐、富有活力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共同进步;完善课程体系,构建更加科学、合理、富有特色的课程结构;加强与家长和社会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期待 SEED 平台能够不断升级和完善功能,为学校提供更加精准、全面、个性化的教育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