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2025-09

云帆望月活动群测评活动介绍

云帆望月活动群测评活动介绍   云帆望月活动群是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理论模型为基础、以表现性评价为核心方法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活动,能够科学、客观、专业测评并反映三至十一年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与发展态势。 在云帆望月活动群中,创新性地提出了交互式实验、适应性对话和想象力实战场等新型测评形式,并进一步整合活动场景,创设了包括“绳影飞舞”“心语花园”“绿色出行计划”“生活小达人”“时光胶囊守护者”“小小美术家”“小小音乐家”“大运河探险队”“智能分拣站”“科学探秘之旅”“校园生活”“成长足迹”和“文思飞扬”在内的13个测评活动,全面覆盖学生应对未来挑战所必需的跨越学科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图1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之云帆望月活动群测评活动   活动的设计结合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兼顾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为各年级学生提供了差异化的测评内容与支持功能。完成全部测评活动预计用时约5小时。活动通过贴近学业、生活、社会的情境创设和交互式表达,提升学生的理解度与参与兴趣,使其能在轻松状态下展现自然、真实的发展水平。测评设计设置阶梯式难度,学生可根据自身时间安排与能力水平逐级挑战。整个测评过程既是学生锤炼毅力的契机,也是全面检验综合素质的重要机会,能帮助学生更清晰、深入地认识自我。 在13个测评活动中,有11个是表现性评价活动,这使得表现性活动的比例得以进一步提高。与传统的量表和问答测评不同,表现性评价活动通常不设标准答案,而是在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创设真实、复杂且不确定的任务场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完成任务。通过对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各类表现数据和结果进行智能分析,评价其包括“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修养”在内的各项综合素质。表现性评价旨在借助智能技术创新任务呈现形式,丰富数据采集手段,提升数据智能分析能力,促进测评活动的高水平实施。同时,它也升级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在未来的测评中,智能化表现性评价活动会不断丰富。 下面以 4 类表现性评价活动为例,简要介绍测评活动。 1、交互式实验 在“科学探秘之旅”活动中,通过深度融合前沿的在线交互式虚拟现实技术,精心构建了一套高度仿真的数字化实验环境。该活动不仅突破了传统实体实验室在时空限制、器材损耗、操作风险等方面的局限,更通过可视化建模和实时动态反馈机制,成功打造了一个集安全性、高效性、精准可控性于一体的智能化评价场景。它能够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进行多维度追踪记录,包括实验步骤的规范性、问题解决的思维路径、数据采集的严谨性等关键环节,同时结合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评估,最终形成“过程表现+成果质量"的全方位立体化评价体系。这种创新评价模式不仅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更能深入洞察其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水平。通过这种沉浸式的虚拟实验体验,有效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现象本质的好奇心和自主探究的内在动机,使学生在安全无风险的数字化环境中大胆尝试、反复验证,从而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更为重要的是,这使测评和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可能,促使教师从单一的结果评定者转变为全过程的学习引导者,实现了教、学、评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重构,为科学教育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将教评融合推向了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新阶段。     图2 学生综合素质表现性测评活动示例“科学探秘之旅”   2、适应性对话 在“校园生活”活动中,创新性地运用了适应性对话情景模拟技术,构建了一个高度还原真实社交场景的虚拟环境。该活动通过模拟与亲密好友进行日常自然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熟悉的氛围中参与互动。活动实时捕捉并分析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的语言表达、情绪反应和行为特征,通过多维度数据采集和智能分析技术,动态识别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心理特征,包括性格倾向、情绪状态、社交偏好等关键指标。基于这些精准分析结果,即时形成个性化的互动反馈,并以自然流畅的对话形式呈现给学生。这种创新性的评估方式突破了传统心理评估的局限性,使得整个评估过程更加贴近真实生活场景,不仅显著提升了评估的自然性和亲和力,还通过智能化的实时分析实现了更高精度的心理特征识别,同时借助动态适配机制大幅提高了评估效率,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辅助工具。     图3 学生综合素质表现性测评活动示例“校园生活”   3、情景任务 在“绿色出行计划”活动中,整合了文本、图像、音频等多模态资源,构建多层次的问题解决场景,尤其注重调动学生的视觉观察、听觉感知、触觉体验和动觉操作等多重感官参与,有效激发学生的深层感知投入。通过这种沉浸式的多模态任务设计,避免了因依赖单一文本信息渠道导致的评估偏差。学生在真实任务情境中的自然表现——包括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语言表达、方案设计时的决策偏好、遇到困难时的应对策略等行为数据,能够更客观、全面地反映其独特的学习风格特征。     图4 学生综合素质表现性测评活动示例“绿色出行计划”   4、想象力实战场 在“大运河探险队”活动中,运用了先进的在线交互技术,创设了一个以“搭桥过河”为核心的沉浸式游戏化测评情境,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想象力,直观、可视化地呈现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水平。通过学生设计的桥梁造型、材料选择等客观表现,可以清晰观察到其想象力的丰富程度;分析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尝试的不同方案路径,能够准确评估其发散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对学生在面对失败时的调整策略和创新改进措施的追踪记录,可以深入考察其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状况。     图5 学生综合素质表现性测评活动示例“大运河探险队”   云帆望月活动群以科学、创新、智能的测评方式,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现自我、探索潜能的舞台。通过13个精心设计的活动与前沿的表现性评价技术,它不仅精准捕捉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轨迹,更以智能化、个性化的评估体系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在这里,每一次实验操作、每一场对话互动、每一项任务挑战,都是学生能力、品格和价值观的生动映射。欢迎加入“云帆望月”测评活动,精准看见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03

2024-09

百舸争流活动群测评活动介绍

依据学生综合素质的理论模型,明确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之百舸争流活动群的评价目标、内容和范围,设计了相应的测评活动。本活动群进一步整合了活动场景,创设了包括:“绳影飞舞”“心语花园”“隐蔽图形找找找”“生活小达人”“智慧之塔”“小小美术家”“小小音乐家”“舌尖上的丝绸之路”“智趣乐园”“科学探秘之旅”“校园生活”“生活韵律”和“成长印记”“文思飞扬”在内的 14 个测评活动,较上一活动群减少了2个。     图 1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之百舸争流活动群测评活动   本活动群的测评活动覆盖三至十一年级,结合新课标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设计了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测评内容和支持功能。完成全部测评活动预估用时为 5.1 小时。通过贴近生活的情境创设和交互式表达,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更有兴趣参与,使得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状态下发挥自然、真实的水平。活动设计有一定的难度梯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能力水平进行逐个挑战。整个测评的过程是学生锤炼自身毅力,全面检验自己综合能力的一次宝贵机会,也能够帮助学生对更清晰和深入地了解自己。   在 14 个测评活动中包括了 11 个表现性评价活动,较上一活动群增加2个,分别是“舌尖上的丝绸之路”和“校园生活”,同时也对其他的测评活动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与传统的量表和问答测评不同,表现性的评价活动通常不设标准答案,而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创设真实、复杂、不确定的任务场景,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完成任务,通过对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的各类表现性数据和结果进行智能分析,评价学生跨越学科的必备品格、能力和价值观。   这种评价方式旨在基于信息技术创新任务呈现形式,丰富数据采集手段,增强数据智能分析能力,促进测评活动实施。同时升级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在未来的测评中,智能化表现性评价活动的比重会不断增加。   下面以 3 个表现性评价活动为例,简要介绍本活动群的测评活动。   1、  “舌尖上的丝绸之路” “舌尖上的丝绸之路”是一个以古丝绸之路上的美食文化为背景的表现性评价活动。该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模拟真实场景下的数字化阅读情境,包括:由交互式地图构成的“美食地图”页面、由碎片化文本和图片构成的“美食交流”和“美食趣闻”页面、由用户发帖与评论内容构成的“美食论坛”等页面。通过设计一系列任务,引导学生在不同页面中进行有序切换,定位、理解和运用页面中的信息完成相应任务。通过对学生在作答任务过程中的导航行为序列、页面浏览频率、任务完成准确率和速度、作答文本质量等数据的智能分析,来综合反映学生的阅读素养、数字素养、人文修养、自主学习和发散性思维等素质。     图 2 学生综合素质表现性测评活动示例“舌尖上的丝绸之路”   2、  “智趣乐园” “智趣游乐园”是一个进阶式挑战任务,包括场景化测试、视频观看和图形化编程等环节。任务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在游乐园中回答挑战问题、设计智能驾驶算法、进行项目式学习的任务场景。场景中提供了辅助学生完成任务的必要信息,能够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分解任务目标,多角度探索解决问题,递进完成任务挑战。活动中包含选做环节,完成选做环节会有加分。测评基于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行为特征、辅助工具的使用情况、提交成果的正确性、创新性和运行效率等,综合反映学生的发现问题、自主学习、批判思维、问题解决、勤于反思、创新能力和数字素养等素质。   图 3 学生综合素质表现性测评活动示例“智驾初探”   3、  “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是一个交互式测评任务,包含场景化测试、开放式问答等环节。任务以学生在校园内的日常生活为主题,构建了校门口、班会课、办公室、手抄报、卫生角、收发室等常见的活动场景,通过生活化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自然、真实的个性化表达,并在测评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正面引领。测评基于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行为特征、情感特征、关键问题中的价值特征等,综合反映学生在公民道德、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方面的素质。 图 4 学生综合素质表现性测评活动示例“校园生活”     图 5 学生综合素质表现性测评活动示例“校门口”  

29

2023-08

勇立潮头活动群测评活动介绍

依据学生综合素质的理论框架,确定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评价目标、内容和范围,设计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之勇立潮头活动群的测评活动。本活动群的测评活动包括:“绳影飞舞”“我的小感受”“隐蔽图形找找找”“生活小达人”“倒来倒趣”“看我奇思妙想”“’小’问题中的’大’思考”“我是小小美术家”“我是小小音乐家”“文学大比拼”“文思飞扬”“太空探索”“我的科学探秘之旅”“我眼中的学校和社会”“我眼中的祖国和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点滴”共16个。   测评活动覆盖三至十一年级,结合新课标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了相应的测评内容和支持功能,通过生动的场景创设和游戏化表达,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状态下发挥真实自然的水平。   完成全部测评活动预估用时为5.5小时。活动设计有一定的难度梯度,其中部分为选做内容,完成选做内容会有一定的加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能力水平进行逐级挑战。整个测评的过程是学生锤炼自身毅力,全面检验自己综合能力的一次宝贵机会,也能够从中激发学生对自己更清晰和深入的认知。     图 1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之勇立潮头活动群测评活动   在16个测评活动中包括了9个表现性评价活动。与传统的测评不同,表现性的评价活动通常不设标准答案,而是在智能技术的支撑下,创设真实、复杂、不确定的任务场景,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完成任务,通过智能分析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的各类表现性数据,评价学生跨学科的通用的品格、能力和价值观。   这种评价方式旨在基于智能技术创新任务呈现形式,丰富数据采集手段,增强数据分析能力,促进测评活动实施。它提升了评价的客观性,升级了综合素质评价能力,提高了综合素养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专业性。在未来的测评中,表现性评价活动的比重会不断增加。     图 2 学生综合素质表现性测评活动示例“倒来倒趣”     图 3 学生综合素质表现性测评活动示例“太空探索”     图 4 学生综合素质表现性测评活动示例“隐蔽图形找找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