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测评框架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理论模型注重能力表现和多元刻画,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发展,而非用同一个模板刻画所有学生。整个理论框架从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和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为底座,厘清了综合素质内涵,与2022年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一脉相承,贯通了学生培养过程和评价导向。

 

综合素质是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跨越学科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图  学生综合素质指标体系总框架

 

 

 综合素质理论模型是包括3个维度、10个指标、36个基本要点构成的系统化综合性的指标体系。

 

自主发展”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在现代社会中,自主发展的人具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能够有效地管理自我,做好自我未来的规划,并能够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有效地解决实践问题,具有创新能力和积极行动能力,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价值。“自主发展”维度包括三个考察指标:“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和“问题解决与创新”。

 

文化修养”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必要基础。语言、科学、艺术等人类智慧文明的各种成果,都是人通过自身的活动创造出来的。只有通过文化的修习和养成,人类才能传承并创造文化,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个体的文化修习和养成,需要能够掌握和运用现代社会中这些反映人类智慧的文明成果。“文化修养”维度包括三个考察指标:“人文与审美”“语言与沟通”“科技与应用”。

 

社会参与”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保证。一个积极的社会参与者需要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处理好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国家乃至国际等多种社会关系,需要心怀天下,具有责任担当意识和包容精神。“社会参与”维度包括四个考察指标:“公民道德”“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

 

建立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导向,还需要厘清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和外延,建立层次清晰、分类精准、凝练有高度、具象可落地且反映本质的理论体系,全面体现跨越学科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此建立的学生综合素质理论框架,最终确定了包括3个维度、10个指标、36个基本要点构成的系统化综合性的指标体系,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本质定义,确保了育人过程和评价导向的一致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