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2024-12

政策视角下综合素质评价的定位与实施路径研究

政策视角下综合素质评价的定位与实施路径研究   郑勤华,刘司卓,宋义深   北京师范大学 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摘要:尽管经过多年的探索,综合素质评价在各地的实践中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因此,厘清政策视角下综合素质评价的定位和实施路径,以为其有效落地提供方向指引尤为关键。该研究基于大语言模型和K-means聚类等量化分析方法,对1985年至今的80份国家上位政策文件展开分析,深入挖掘政策文件中关于综合素质评价内涵定位、目标定位、评价方法、结果应用的核心话语主题,并系统梳理这些主题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演进脉络及相互关系。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发展建议:完善理论体系建设,体现综合素质评价全面性与发展性的内涵定位;构建长周期诊断性评价体系,平衡选拔与育人双重目标定位;加强技术赋能,建立兼具方法科学性与地方适应性的评价体系;探索数据转换机制,提升综合素质评价在教育宏观治理中的调控作用;构建内涵定位、目标定位、评价方法与结果应用四位一体的闭环机制,推动综合素质评价向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动态优化体系发展。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评价改革;政策文本分析;大语言模型;K-means   点击查看原文:政策视角下综合素质评价的定位与实施路径研究

31

2023-12

智能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与创新

编者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着力点,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任务,那么针对当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研究与实践方面的局限,该如何利用智能技术支撑其改革与创新?为了解相关研究及实践进展,我们邀访了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大数据应用研究院院长陈丽教授,针对该主题并围绕正在进行的试点工作分享见解与看法。陈丽教授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规模跨学段学生成长跟踪研究项目”的负责人;自2021 年起,她一直担任教育部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工作指导组组长,围绕智能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陈教授带领来自九个单位学者组成的攻关团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如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新理论模型、新评价方法和学生综合发展评价平台等。同时,陈教授也指导全国38 个试点区域进行了试点探索,第一年共对近400 万名中小学的综合素质进行了测评,学生覆盖全国8000 所中小学校。   智能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与创新 陈丽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875)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变得愈加重要。然而,现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已经暴露出理论与方法方面的局限,亟需开展智能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改革与创新工作。对此,陈丽教授团队在理论层面以核心素养理论模型为底座,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以综合素养为核心概念初步构建了新理论模型;在方法层面提出了理论与技术双向驱动的评价新范式和基于信息技术的表现性评价新方法论;在实践层面指导全国38个区域进行了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 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陈丽教授阐述了未来发展方向在于优化表现性评价工具、汇聚多源数据和挖掘学生成长规律。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智能技术;基础教育;表现性评价 点击查看原文:智能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与创新  

31

2023-03

技术赋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展、挑战与路向

技术赋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展、挑战与路向 柴唤友 陈丽 郑勤华 王辞晓 王怀波 摘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完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的重要方面,已成为推动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呈现出在内容层面将信息化素养作为评价要点、在形式层面通过信息化平台支持评价创新、在方法层面注重运用智能技术促进流程变革的发展样态。然而,技术赋能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也面临着评价理念异化偏离、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基础资源建设失衡、数据开放难以实现、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等现实挑战。在教育信息化向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行动中,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赋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优势,应当从以下方面着力:一是秉持科学的教育评价理念,形成体现人文价值的评价文化;二是持续完善智能技术应用,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全流程变革;三是夯实基础性支撑,提升薄弱地区信息化评价实施能力;四是构建数据开放共享协同机制,完善个体隐私保护措施;五是出台保障性政策与技术标准,推动评价活动科学开展。 关键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育信息化;教育评价;智能技术;信息化素养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社会治理与智慧社会科技支撑”2021 年度揭榜挂帅项目“大规模学生跨学段成长跟踪研究”(2021YFC3340800)。 作者简介:柴唤友,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875);陈丽,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875);郑勤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大数据应用研究院(北京100875);王辞晓,博士,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北京100875);王怀波,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 点击查看原文:技术赋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展、挑战与路向

31

2022-08

智能技术赋能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框架设计与实施路径

智能技术赋能学生综合素养评价: 框架设计与实施路径 王怀波,柴唤友,郭利明,刘紫荆,郑勤华 (1.北京师范大学 系统科学学院,北京 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 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摘要:理论上寄予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的厚重期望与实践中推进的简单化处置,使得综合素养评价难以真正发挥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等作用。智能技术所具有的“感知、连接、计算和处置”优势,已经成为驱动教育评价变革与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更为弥合综合素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提供了新的可能。该文分析当下我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的现实困境:评价内容条目化、分立性;评价材料真实性存疑;评价方法客观性不足;评价结果忽略人的发展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智能技术支持下的综合素养评价的实践框架,包括:(1)感知存储学生多场域、跨学段、全过程的活动信息数据;(2)连接综合素养测评理论模型和特征数据;(3)融入教育理念计算素养表现;(4)处置评价结果发挥育人导向。同时,研究在实践框架的基础上提出综合素养评价的实施路径,即建设学生成长跟踪平台,支撑评价改革核心业务;设立标准规范,完善技术赋能视域下的评价流程;创新技术方法,确保科学实施评价过程;制定数据共享机制,保障评价结果科学有效。 关键词:智能技术;学生综合素养评价;实践框架;实施路径 点击查看原文:智能技术赋能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框架设计与实施路径  

30

2022-04

理论与技术双向驱动的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新范式

理论与技术双向驱动的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新范式 郑勤华,陈 丽,郭利明,王怀波,柴唤友 (1.北京师范大学 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 系统科学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学生综合评价面临评价内容条目化、分立性、评价材料真实性存疑、评价方法客观性不足、评价结果忽略人的发展等诸多困境,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的真正落地应用。教育评价改革的需求以及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从理论、技术上考虑均有突破困境的可能,并且在理论与技术的双向驱动过程中,二者的有机融合促进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学生综合素养评价范式。这一新范式总体可以概括为“四个环节”“双向驱动”以及“循环迭代”,即坚持理论科学性与技术可行性的有机统一与双向驱动,通过评价模型构建、数据采集、数据智能分析、评价应用等环节三类不同情形的迭代优化,形成稳定且成熟的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结果的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实现“以评促育”;其整体定位为“五性”,包括全面性、综合性、精准性、发展性、公平性。未来,为促进新范式的应用,模型优化、数据汇聚、数据安全、常模建立以及评价量化等实践面临的关键问题均需给予关注并得到有效解决。理论与技术双向驱动的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新范式的构建有利于帮助解决我国教育评价实践中的“卡脖子”问题,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关键词: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理论-技术;大数据;双向驱动;教育建模;新范式 点击查看原文:理论与技术双向驱动的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