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新篇章: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分论坛成功举办
2025年8月19日,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人工智能赋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与创新”分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区)成功举办。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大数据应用研究院与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承办。来自教育部“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工作”试点区域、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大规模学生跨学段成长跟踪研究项目”的实验区域的教育行政部门、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与企业代表200余人现场出席,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未来图景。
“人工智能赋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与创新”分论坛现场
教育部科技与信息化司副司长舒华出席会议并致辞。舒华副司长高度肯定了试点工作三年来的显著成效。她指出,在人工智能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评价的深度融合,是落实国家战略、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试点工作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建立技术体系、建成中国学生发展常模库、形成区域特色方案,成功开辟了一条数字技术驱动教育评价的新赛道。她强调教育评价是教育永恒的课程,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评价改革的探索之路刚刚起步,需把准方向、久久为功,抓好价值引领、方式创新、成果应用和伦理护航的“四个坚持”,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向纵深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为全球教育评价贡献中国智慧。
教育部科技与信息化司副司长舒华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试点工作专家组组长陈丽作了题为《“三位一体”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与创新探究》的主题报告。陈丽教授系统阐述了构建支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需要包含育人导向的过程性评价、诊断导向的水平性评价和选拔导向的识别性评价的“三位一体”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她回顾了项目团队如何通过科教融合和UGBS(大学-政府-企业-学校)模式探索,在理论、工具、技术与服务上取得系列创新,并形成了人工智能支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创新方案。在成果方面,依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发展平台(简称SEED平台),该方案不仅构建了融合“五育”与核心素养的全新评价模型,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了以表现性评价为核心的智能化评价工具体系。截至目前,项目在全国44个试点区域、8000余所中小学校,共计生成发放1500余份区域发展报告、2.4万份学校报告和1200万份学生个性化成长报告,成功建立了176万学生连续三年追踪的中国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数据库与全国首个中国学生发展常模库,为科学、客观地“看见学生素质”、赋能教育决策和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丽作主题报告
在特邀报告环节,来自六个试点区域的教育负责人分享了各地区在人工智能赋能下的综合素质评价创新实践。
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副主任沈欣忆介绍了朝阳区以“三年行动计划”为引领,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的转型探索。她表示,作为首批试点区,SEED项目为朝阳区的教育评价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模型和实践样板,同时区域也在尝试利用连续三年参与试点所积累的5万余多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数据,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等核心工作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
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副主任沈欣忆作报告
桂林市教育局副局长蒙亮分享了基于SEED平台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科技拔尖人才培养的桂林经验。作为试点大区,桂林市借助SEED平台对区域内符合条件的中小学生全员开展测评,通过三年试点累计近80万人次中小学生的连续发展数据,为桂林市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教学,学生发展,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此外,桂林基于SEED测评结果中的问题解决与创新和自主学习等维度结果,测评结果与科技拔尖学生表现存在高度一致性,为科技拔尖人才的精准识别提供科学依据。
桂林市教育局副局长蒙亮作报告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副局长徐晓燕展示了园区在全国率先实现SEED平台本地化部署的实践与探索。为深度融合试点成果,园区构建了指标映射、数据融通、应用融合的“三维迭代融合机制”,通过在园区教育数据基座上开辟SEED专区,将SEED评价与地方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苏州工业园区秉持应用为王为理念,积极探索SEED测评结果的应用,通过方洲小学和金鸡湖学校两所学校的典型案例,进一步展示园区在利用SEED测评结果精准识别学生与学校的发展短板、赋能美育教育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的具体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副局长徐晓燕作报告
黑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陆维超分享了黑龙江省原有平台与SEED平台深度融合的经验。他表示,在试点推进工作中,黑龙江省构建“行政、教研、学校、家庭”四位一体协同推进机制,有效保障了试点的有序推进;在结果应用上,黑龙江省探索基于数据的规律赋能,实现借助全省64.7万参与试点的学生动态数据,揭示全省学生发展规律、提升决策科学性。未来黑龙江省将通过深化试点探索、强化结果运用、创新评价方式,在“三位一体”评价体系中,推动教育治理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黑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陆维超作报告
长沙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周小青深入分析了智能时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面临的困境与发展愿景。他指出,长沙市正积极探索如何将SEED平台前沿的表现性评价工具融入本土评价体系,通过重构融合贯通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多维数据驱动的评价生态,并研发素养导向的智能评价工具,为破解评价难题提供了可推广的区域范式。
长沙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周小青作报告
西安市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副书记胡群鸽介绍了西安市以“基建先行、数据整合”为基础,通过数智赋能重构教育评价新生态的实践。她强调,西安市依托SEED平台的测评报告,持续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并推动试点学校将SEED的趣味化测评活动深度融入日常教学,形成了“一校一特色”的评价生态,并推动教评深度融合,提升了区域教育治理的精准度。
西安市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副书记胡群鸽作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勤华在专题报告中,详细解读了如何通过指标融合、数据融合与系统融合,将SEED解决方案与区域已有的评价体系进行深度整合。他指出,通过科学的映射关系和技术对接,可以构建兼具国家标准与地方特色的评价新生态,真正实现“三位一体”评价体系的落地。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勤华作专题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爽在会议总结中指出,本次论坛在“三位一体”评价理念、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区域特色发展、数据融通和成果应用等方面形成了广泛共识。未来,随着试点工作的纵深开展,人工智能必将催生教育评价的新范式,重构区域教育新生态,为建设教育强国注入强大动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爽主持论坛